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s://www.zghy.org.cn/item/498854516450316288 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古代传统书画艺术,如何收藏?瀚成人认为除了理解传统思想的精髓,还得懂得欣赏。书画收藏之道义亦自存高远,爱之赏之珍护之,方为收藏之正途。受疫情影响年秋拍来的更晚一些,各大公司如火如荼的拍完后,瀚成秋拍以小清新,活泼轻松的节奏在厦门以联谊会的方式为您的年画上圆满句号!这次拍卖一如既往以古代、近代书画为主,数量有精减,质量更加考究。各种小专题、私人旧藏、佛教,闽粹等等可圈可点,也是公司各位同仁经过几个月以来的努力,走访了全国各地藏家,可谓是精品荟萃!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·翰墨孤品 真德秀(-),始字实夫,后更字景元,又更为希元,号西山。本姓慎,因避孝宗讳改姓真。福建浦城(今浦城县仙阳镇)人。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,与魏了翁齐名,学者称其为“西山先生”。庆元五年(),18岁的真德秀进士及第,开禧元年()中博学宏词科。理宗时擢礼部侍郎、直学士院。史弥远惮之,被劾落职。起知泉州、福州。端平元年(),入朝为户部尚书,改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。次年拜参知政事,旋卒,赠银青光禄大夫,谥文忠。 真德秀立朝有直声,于时政多所建言,奏疏不下数十万字。学宗朱熹。修《大学衍义》,称可作《大学章句》之佐。庆元党禁后,程朱理学得以复盛,他与力为多。真德秀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,同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,创“西山真氏学派”。有《真文忠公集》。 真德秀以文名世,而书法世所罕见,而吴宽却见过真德秀的真迹,并在其后有题跋,此事记载于《匏翁家藏集·宋眞德秀与王周卿手简》:“周卿,讳德文,吾乡王氏之先也,仕宋虽不甚,显然其学实出于其曽伯祖,信伯先生帖中所谓先著作是也,故西山真先生也,特与之游也,如魏参政了翁游丞相似杜丞相范王待制,遂亦尝举荐陵阳李侍郎心传,因谓其所交皆天下正人,然则此帖岂非其一左证也哉,惟颙其善藏之,吴寛谨题。”与吴宽交往密切的王鏊在《震泽集》中道:“西山先生书似草草,作谛观之,乃非草草者,虽不全用晋人笔法,而亦不出于法之外,岂胸次髙,故落笔便自不同邪,然南渡诸公如魏鹤山、李心传兄弟书,亦往往相似,岂亦习尚然邪,盖苏黄笔法至是又一变矣。” 不管是从文字表述还是从王鏊与吴宽之间的关系推测,吴、王二人都是见过真德秀书法真迹的,而王鏊对其他书家的评价相对中肯,因此其对真德秀做出这样的评价也就可信。从王鏊的言语间可以看出,西山先生作书相对随意,用笔不甚严谨,但是由于其理学功底深厚,对其书法的滋养使之有别于当朝其他书家,“苏黄笔法至是又一变矣”。宋代书坛,以“宋四家”为首,均崇尚魏晋,而西山先生以理学家的独特视角,在宋代主流笔法上为之一变,与其好友李心传、魏了翁相似。真德秀与这两位好友的主张、经历相似,真、魏二人甚至对李心传有知遇之恩,可见三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,书法在他们交游之中占有的比重应当不少,否则王鏊也不会做出“往往相似”的评价。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,宋人追求书法本身的意趣与晋人书法的风韵是一脉相承的,这也可以看出真德秀书法的源头。而晋人中锋、侧锋相结合的特点,在宋代书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此作品亦是如此,节奏强烈,明快清畅,提处细若毫发、苍劲遒逸,按处风樯阵马、沉着痛快。运笔呈飞掠之势,而其中不乏提按,于涩逆之势中注重流畅,刚柔并重,操纵自如,气韵清新。此件作品以章草写就,章草虽然在宋代不甚流行,但章草作品却在宋代文人学者间流传甚广,仅《急就章》在宋代流行的版本就是十余种之多。拿最为著名的皇象版本的《急就章》与真氏此件书法相比,有诸多相同之处,如由此可以看出,真德秀虽然变宋代主流笔法,而远师魏晋,后开元代章草之风,实为书坛之先驱。 真德秀墨迹世所未见,此为孤品,虽无参照,但根据前人记载,并参考当时的时代特征,此件作品可信度较高,识者共鉴。 Lot 真德秀(-)作、倪瓒黄道周递藏 章草齐高帝《塞客吟》诗贴 镜心水墨纸本 题签:元学士真西山。 题识:宝纬紊宗,神经越叙。德晦河晋,力宣江楚。云雷兆壮,天山繇武。直发指河关,凝精越汉渚。秋风起,塞草衰。雕鸿思,边马悲。平原千里顾,侧见转蓬飞。星严海净,月彻河明。清辉映暮,素液凝庭。金笳夜厉,羽轊晨征。干晴潭而怅泗,枻松洲而悼情。兰涵风而泻艳,菊笼泉而散英。曲绕首燕之叹,吹轸绝越之声。欷园琴之孤弄,想庭藿之余馨。青关已断,夕日西斜。恬源靓雾,垄首晖霞。戒旋鷁,跃还波。情绵绵而方远,思袅袅而遂多。粤击秦中之筑,因为塞上之歌。歌曰:朝发兮寒泉,日夕兮陵山。惊飙兮汩,淮流兮潺湲。胡埃兮云聚,楚斾兮星悬。愁墉兮思李,则怆兮何言。定寰中之逸鉴,審雕陵之迷泉。情樊笼之或远,怅遐心以棲玄。 款识:小敕章帝书法,真德秀。 钤印:德秀 鉴藏印:石斋、擎菴、逸古堂、锡山倪氏清秘阁书画记、□□古收藏记 28.5×44cm约1.1平尺 鉴藏印1:锡山倪氏清閟阁书画印,即倪瓒(-),元代画家,元四家之一。字元镇,号云林,别号幼霞生、荆蛮民、奚元朗等,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(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)人。家有藏书楼“清閟阁”内藏有历朝书法名画。 鉴藏印2:石斋,即黄道周(-),字幼玄,一作幼平或幼元,又字螭若、螭平,号石斋,世人尊称石斋先生。为明末学者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、民族英雄。福建漳州府漳浦县(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)人,祖籍福建莆田,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。 鉴藏印3:擎菴,即张天柱(明末清初),浙江秀水人,字孟高,号擎庵。明亡后,寄迹南京。康熙初年,见风俗奢汰,人易作恶,因著《进善集》。 鉴藏印4:逸古堂,具体是何人所用鉴藏印待查。 与此同一个收藏印的作品可见于:北京匡时夏季拍卖会LOT鲜于枢草书节录《吴越春秋》(成交价万)。 (左)真德秀作(右)鲜于枢作 同时,上述二件题签相似。 从逸古堂及题签可见,这二件作品,应曾经同一藏家递藏。 鉴藏印5:□□古收藏记,待考证。 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——铁肩担道义,辣手著文章 杨继盛(-),字仲芳,号椒山,直隶容城(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)人。嘉靖二十六年(年)丁未科进士,官至兵部员外郎。著有《杨忠愍文集》。 嘉靖三十二年(年),杨继盛因弹劾大奸臣严嵩渎职误国,历数严嵩“五奸十大罪”而闻名天下。后严嵩反咬一口,诬以“诈称亲王令旨”的罪名被下锦衣卫狱。 杨继盛被下狱后,廷杖一百,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,说是可解血毒,杨继盛拒绝,曰:“椒山自有胆,何蚺蛇为?”后杨继盛于狱中自行割下烂肉三斤,断筋二条,受尽三年折磨。燕京士民敬而悯之,以继盛故宅,改庙以奉,尊为城隍。死后十二年,隆庆皇帝即位后,追谥其为忠愍。 杨继盛因上疏力劾奸臣严嵩获罪就义而享誉海内,被后世尊为大明第一直言敢谏之臣。世人皆知其忠义,然其书法也颇具影响,流传甚广。 从杨继盛的传世书法中可以看出,他的传统功夫非常深厚。明代科举取士非常重书法,由于他是进士出身,所以基本功非常扎实。明代历朝帝王,大多爱好书法。 明初,书坛基本延续赵孟覜的书风,有着明显仿古倾向,后来,三杨时期,以沈度为代表的“台阁体”盛行,其端庄流丽的书风蔓延朝野,难免有应制现象。 至明中期,杨继盛所处时代,这种流美的书风有所改观。书法欣赏群体开始突出士大夫阶层,而逐渐转入寻常百姓之家,这也从侧面影响到了书家书写的形式与意境风格。 从现存杨继盛的书法来看,他的楷书中正品和,端庄典雅;行书草取法帖学,书风潇洒飘逸,气势开张、笔力雄健,其书法有明确的取法出处,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。现存的书法作品中,中堂、条幅的作品最多,质量也是最好,他尤善行草书。 Lot杨继盛(-)行书詠诗及《椒山先生集》一函四册 题识:莫向霜晨怨未开,白头朝夕自相催。斩新一朵无风露,恰似西厢待月来。 款识:庚子(年)清和月,椒山杨继盛。 钤印:杨继盛印、椒山子 题跋:(一)本朝忠諫之臣首推容城杨忠愍公为第一当,世宗惑于斋蘸之时,分宜父子柄国穷权,其直諫马市,一流忠烈之气,争光日月至今,冠盖之伦,追念及之凛凛犹有生气。今观墨迹,爽爽有神,如挹刚烈之概。周顺昌敬观记。钤印:周。(二)贤妍之判即义利之分,固已小人当国,胥脅从而附和之者一时不乏其人,偶有特立独行之士显诉其妍,无有不受其害者,益圣明之世小知大受皆奉公循职,虽怀妍邪,急无所售,自上失政则妍进而贤退,甚至贤者羅其害而不知小人之妍,正所以成君子之忠也,苟无分宜父子,忠愍特一朝名彦耳。焉能与日月竝明哉?今见法书,不禁慨论及之。后学汤斌识于剑光小阁。钤印:汤斌私印、孔伯氏 此轴乃杨继盛写苏轼《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》大字行草书,用笔舒展稍纵,气势开张。以行草书为之,老辣苍劲、刚劲有力;用笔圆转流美、气魄雄伟,笔势一波三折,清劲飘逸,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。 此幅裱工处有明末俩个大儒周顺昌、汤斌题跋对杨仲芳其人其书法都给于很高的评价! 1、本朝忠諫之臣首推容城杨忠愍公为第一当,世宗惑于斋蘸之时,分宜父子柄国穷权,其直諫马市,一流忠烈之气,争光日月至今,冠盖之伦,追念及之凛凛犹有生气。今观墨迹,爽爽有神,如挹刚烈之概。周顺昌敬观记。 2、贤妍之判即义利之分,固已小人当国,胥脅从而附和之者一时不乏其人,偶有特立独行之士显诉其妍,无有不受其害者,益圣明之世小知大受皆奉公循职,虽怀妍邪,急无所售,自上失政则妍进而贤退,甚至贤者羅其害而不知小人之妍,正所以成君子之忠也,苟无分宜父子,忠愍特一朝名彦耳。焉能与日月竝明哉?今见法书,不禁慨论及之。后学汤斌识于剑光小阁。 轴:×45cm约4.6平尺 一函四册:25×16cm约0.4平尺 Lot王铎(-)行书录杜少府《晦日寻崔戢、李封》卷 款识:偶录晦日寻崔戢、李封时辛巳冬月书在怀州东湖。嵩山樵史王铎。 钤印:王铎之印、太史氏 25×.5cm约4平尺 Lot嘉庆帝、爱新觉罗永珹、爱新觉罗永瑢、爱新觉罗永瑆、爱新觉罗永璂、爱新觉罗绵德、爱新觉罗绵恩 乾隆皇子孙贺蔡新葛山先生诗文集 册页水墨纸本 24×29cm约0.6平尺/开,共13开 Lot伊秉绶(-)行书论刘石庵书法 题识:嘉庆七年(年)小除日侨寓羊城寒玉斋,汀州伊秉绶。 钤印:伊秉绶印、归去来堂 题签:伊墨卿墨蹟。静石楼藏。 钤印:自我得之 按语:本册页为伊秉绶论述刘墉(-)书法尔作。字里行间,充满了伊秉绶对先生(刘墉)的崇敬与念旧之心,以及对先生在书法造诣上的高度赞赏。同时,也不忘通过此法书对晚辈的敦敦教诲。睹物思人,有感而发,情深入笔,笔笔到位,此书册可谓笔墨精到,堪称伊秉绶晚年行书之精品。 17×9cm×9约0.1平尺/幅 Lot郑板桥(-)行书怀素《自叙帖》 款识:乾隆元年(年)黄(漫患不清)之月七日,灯下板桥郑燮书。 钤印:郑燮之印 鉴藏印:滇南师氏□扉鉴定、溟引张氏鉴赏之章、□绶、玉道 25.5×cm约4.2平尺 Lot郑板桥(-)行书诗三帧 镜片 水墨绢本 题识:(一)定册惟幕,有安社稷之勋。板桥。 (二)云驶月晕,舟行岸移。板桥书。 (三)松排山面千重翠,月点波心一颗珠。板桥。 钤印:潍夷长、燮何力之有焉、俗事 鉴藏印:香山林氏见山斋收藏书画印、南溪老人箧衍 31.5×35cm×3约1平尺/幅 Lot梁同书(-) 行书白香山诗六屏 款识:丁未(7年)之夏,山舟梁同书书。 钤印:梁同书印、梁氏元颖 说明:1、本件拍品由佳士得香港拍卖有限公司年秋拍LOT释出。 2、民国老裱。 ×37cm×6约4.5平尺/幅 Lot邓石如(-)隶书《颜氏家训》句 题识:蔬果之属,园场之所产;鸡豚之味,埘桀之所生,爰及杯桊器械。 款识:完白邓石如。 钤印:邓石如、完白山人、古浣子 58×cm约6.6平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p/pgzp/2301.html |